close

1471840823-4248567409.jpg  

作者:東野圭吾

 

看完這本書,我拿著書裡的問題問了兩個人,一個長輩,一個平輩,我問他們:「如果我的交往對象家裡有人是殺人犯,你會希望我別再跟這個人交往嗎?」長輩的答案是肯定,平輩的答案是否定,但也坦言會擔心!

東野圭吾雖是推理小說家,但這本小說沒有任何的推理過程,而是平鋪直敘的描寫著一對兄弟的故事。

父母雙亡的兩兄弟相依為命,為了讓弟弟過好生活,順利升學,哥哥拼死拼活工作,導致身體出問題,每天被錢追著跑的他在無技可施下居然跑去偷竊,最後因和屋主發生衝突,釀成「強盜殺人罪」,必須入獄服刑15年,故事即藉由哥哥每個月從獄中所寫的信,帶出了弟弟身為「加害者家屬」的心路歷程。

在社會案件發生時,媒體大眾關心的多半是受害者家屬的心情,對於加害者的家屬,常常像是過街老鼠般,外界對他們總是會戴上一副有色眼鏡。

我想加害者家屬理論上也算是一種「被害者」,他們無法預測自己的家人會在外面幹出什麼傻事,他們也無法替已成年家人的行為負責,卻在事情發生後,必須代替犯錯的家人在鋒頭上接受眾人的批判和譴責,甚至因為跟犯人有血緣上的關係,就被冠以「有犯罪血統」這樣的罪名。

故事裡的弟弟就面臨了世人這樣的歧視,當哥哥進了監獄服刑,過著「日復一日」沒有變化的牢獄生活,弟弟卻為了生存傷透腦筋,他的求職頻頻碰壁,他當歌手的夢想正要開始就被迫結束,他也無法跟自己心愛的女孩走到最後,一切都只因為他有個殺人犯哥哥。

我們都知道不該任意歧視他人,尤其是沒有犯錯的弟弟,為什麼要被社會歧視,因為自己沒做的壞事而付出這些代價?

東野圭吾在書裡埋下另一個觀點:「殺人犯的家屬受到歧視是正常的,我們必須歧視你,這麼做是為了讓所有罪犯知道自己犯罪會使家人連帶受苦。」乍看之下好像很有道理,卻是一種過於美好的妄想,因為罪犯們對於家人的痛苦真的在意嗎?如果在意,他們就不會忍心摧毀一個家庭,將更多人拉下痛苦的地獄了。

這是個講究人權的世代,就連罪犯的人權都被關注了,那為什麼罪犯家屬的人權卻一再受到漠視,東野圭吾想點出的就是這個社會現象,這也讓我想到幾年前一起社會案件,當時台媒追著兇手的父親採訪,讓導演吳念真心疼在臉書呼籲,希望媒體能放過對方,別再緊迫盯人。關於罪犯家屬的人權,要怎麼去維護,我想是很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。

而東野圭吾也點出外界之所以歧視、排斥罪犯或其家屬的真正原因,那就是不想碰觸犯罪,「大部分的人都想離犯罪遠遠的,哪怕只是間接的,都不想和罪犯扯上關係。因為難保不會因為一點關係,就被捲入莫名奇妙的事,排斥罪犯和罪犯身邊的人,是非常正確的行為。」或者說這樣的歧視其實是種自我防衛的本能。

因此回到剛開始的問題,儘管平輩和長輩給出了不同的答案,但兩人言談中同樣透露出歧視的情形,只是隱形與顯形的差異罷了,然而這樣的歧視卻只是源於人類本能的一種自我防衛,使得這樣的該被譴責的行為對錯與否,也讓人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東野圭吾 手紙
    全站熱搜

    ZOZ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